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温庭筠 唐代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jiāng lĭ suī [zhòng,chóng] hăi,chē shū bĕn yī jiā。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shèng xūn guī jiù guó,jiā jù zài zhōng huá。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dìng jiè fēn qiū zhăng,kāi fān dào shŭ xiá。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jiŭ mén fēng yuè hăo,huí shŏu shì tiān yá。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译文

【译文】

⑴渤海——即渤海王国,公元698年(武周圣历元年)大祚荣建立的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的,结合部分高句丽人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地域在今黑龙江、吉林部分地区。

⑵“疆理”句——《左传》:“宾媚人对晋曰:‘先王疆理天下。’”

⑶“车书”句——南朝庾信《哀江南赋》:“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⑷中华——指中原地区。

⑸“定界”句——《新唐书·吐蕃传》:“宰相裴光庭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注释

【注释】

⑴渤海——即渤海王国,公元698年(武周圣历元年)大祚荣建立的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的,结合部分高句丽人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地域在今黑龙江、吉林部分地区。

⑵“疆理”句——《左传》:“宾媚人对晋曰:‘先王疆理天下。’”

⑶“车书”句——南朝庾信《哀江南赋》:“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⑷中华——指中原地区。

⑸“定界”句——《新唐书·吐蕃传》:“宰相裴光庭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赏析

【赏析】

诗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一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中国,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界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情色彩浓郁,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背景

【背景】

渤海王国作为一个受唐帝国册封的地方政权,曾建都于敖东城(今吉林敦化东南)。全盛时“地方五千里”,史称“海东盛国”。文物制度,仿拟唐朝。都城城垣土筑,有内、外城。敖东城是渤海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渤海国与唐朝关系十分密切。渤海先后派使臣朝唐有132次之多,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双方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为突出的是,渤海锐意学习中原文化。如“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新唐书·渤海传);并多次派文人到长安抄回《汉书》、《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唐礼》等历史、政治文献;渤海王子和贵族子弟纷纷至中原学习,有的经过科举考试,留作唐官。渤海的部分官员、使臣大都善用汉文撰写奏章。有的诗人所写的诗文,其韵律和意境几乎可与同时代的中原著名诗人媲美。在渤海与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唐人对渤海人的感情不断加深。此诗描写的就是渤海王子学成归国时,作者与之依依惜别之情之景。

柳梢青(送温守王侍郎帅三山)
五马风流,销金帐暖,药玉船宽。 放下荷囊,携来铜虎,又举熊幡。 棠阴已接三山。 此列郡、彼食大藩。 柳雪萦旗,东风拦马,父老争看。
夜禅
岩房静坐夜方中,无相无缘智境融。 未始将心空万法,曾知万法本来空。
怀古堂和陈梦斗诗
峨眉亭下路,舟楫几经过。 晚识黄山面,新添白发多。 学仙徒化鹤,病偻喜名驼。 四上江湖请,金章许换蓑。
水调歌头(登赏心亭怀古)
一雁破空碧,秋满荻花洲。 淮山淡扫,欲颦眉黛唤人愁。 落日归云天外,目断清江无际,浩荡没轻鸥。 有恨寄流水,无泪学羁囚。 望石城,思东府,话西州。 平芜千里,古来佳处几回秋。 歌舞当年何在,罗绮一时同尽,梦幻两悠悠。 杯到莫停手,唯酒可忘忧。
品令(送黔守曹伯达供备)
败叶霜天晓。 渐鼓吹、催行棹。 栽成桃李未开,便解银章最报。 去取麒麟图画,要及年少。 劝公醉倒。 别语怎向醒时道。 楚山千里暮云,正锁离人情抱。 记取江州司马,坐中最老。
菩萨蛮
玉阑干外重帘晚。 流云欲度长天远。 花草不知名。 春来各自春。 绿鞍游冶客。 何处垂杨陌。 不信不归来。 海棠花又开。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重过何氏五首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送韦司马别
送别临曲渚,征人慕前侣。 离言虽欲繁,离思终无绪。 悯悯分手毕,萧萧行帆举。 举帆越中流,望别上高楼。 予起南枝怨,子结北风愁。 逦逦山蔽日,汹汹浪隐舟。 隐舟邈已远,徘徊落日晚。 归衢并驾奔,别馆空筵卷。 想子敛眉去,知予衔泪返。 衔泪心依依,薄暮行人稀。 暧暧入塘港,蓬门已掩扉。 帘中看月影,竹里见萤飞。 萤飞飞不息,独愁空转侧。 北窗倒长簟,南邻夜闻织。 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 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 涧户散余彩,山窗凝宿阴。 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 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 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
春光好·天初暖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